近日,金融数学与统计学院在教师办公楼1614会议室举办了第46期、47期“数统大讲坛”。活动邀请了广东工业大学杨祖元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黄志炜高级工程师为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并进行实践教学指导。金融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刘炎教授、副院长陈员龙教授、党委副书记孙海慧、院长助理骆世广和师生代表出席聆听了报告,活动由副院长陈员龙教授主持。
广东工业大学杨祖元教授以“AI对高校师生的冲击”为题,从技术革新、教学模式、科研范式及伦理挑战等多维度展开探讨。他从AI赋能学情分析、课程设计,推动教学创新,提升学习效率,如何增强AI技术驾驭能力、构建“人机协同”模式等进行讲解。结合全球高校案例,杨教授指出,AI工具在个性化教学、科研数据处理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但需警惕过度依赖技术导致的思维惰性。他强调“师生应主动拥抱AI工具,但更需夯实专业基础与批判性思维,成为技术的主人而非附庸。”他向师生演示了AI辅助数学建模的实践应用,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
华南理工大学高级工程师黄志炜以“智慧城市的神经脉络:建筑智能化行业人才需求解码”为主题,介绍智能化设计内容,研讨新时代下建筑智能化行业深度融合物联网传感技术、AI决策引擎与绿色低碳理念。他强调了以数字孪生驱动智慧城市精准治理与可持续生态体系催生出对具备建筑科学、数字技术、环境工程多学科交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并开辟智能系统工程师、低碳方案架构师、数据驱动型设计师等新兴职业赛道,建议学生聚焦BIM+AI工具链、可持续技术标准及跨领域协同思维,抢占未来产业升级的黄金窗口期。通过动态能耗模型、智能结构优化等案例,他展现了数学建模与AI技术对建筑行业效率与可持续性的提升作用。黄志炜提出:“金融数学中的风险预测模型可迁移至建筑安全评估,统计学方法则为空间智能化设计提供新思路。”其跨学科思维令在场师生深受启发。
报告会后,两位专家走进学院实验室,对学生的AI算法设计、智慧城市建模等课题进行“一对一”指导。杨祖元教授针对金融风险预测模型的数据偏差问题提出优化建议,黄志炜高工则结合建筑案例指导学生优化空间算法逻辑。参与学生表示:“专家指导让我们跳出固有框架,意识到数学工具在工程与AI领域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院长刘炎教授总结认为,本次报告会不仅深化了师生对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变革的认知,更通过实践指导强化了理论与应用的结合为培养具有跨界思维的新时代人才注入新动能,是学院推动“数学+”跨学科融合的重要举措。未来学院将持续邀请业界与学界专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师生拓宽视野、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
嘉宾简介:
杨祖元,教授、博导、国家“优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杰青”,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得者,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项目和奖励评审专家,IEEE、自动化及人工智能学会会员,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期刊编委。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全国优博提名奖),具有日本(Riken 理化研究所)、澳大利亚(Deakin大学)、加拿大(McGill大学)等国家海外留学经历,被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引进为特聘教授,服务于国家A类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建设。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分别为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具备跨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长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包括国家基金“优青项目”(150万)、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90万)、国家基金“大仪项目”(760万)等。出版英文专著1本,在IEEE Trans. Cybernetics、IEEE Trans.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EEE Trans. Image Processing等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转化5项,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
黄志炜,华工设计院智能化设计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智慧校园体系研究、智慧医疗体系研究、大数据分析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等,主持和参与绿色节能、智慧医疗等方面的省部级重点课题5项,完成香港科技大学,华工国际校区,广工揭阳校区等大型学校、建筑的智能化设计近100多项;获得相关奖励10余项。